Chinese - Traditional | thebereancall.org

Chinese - Traditional

問︰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形容「被提」(四13~17),然後在五章1至2節將此形容為「主的日子」。《使徒行傳》二20~21、《帖撒羅尼迦後書》二1~3和《彼得後書》三10亦將「被提」和「主的日子」視為同一件事。《馬太福音》二十四15及《帖撒羅尼迦後書》二1~3似乎表示到了災難中期,也即是敵基督顯現之時,信徒仍存活於世上。最後,《馬太福音》二十四29及《使徒行傳》二20~21也提及「主的日子」之時的太陽、月亮和星辰,而《啟示錄》六12~13也採用相同的語言形容第六印的開啟。到了《啟示錄》七9,也即是緊接第六印的開啟之後,經文指出天堂上有很多人,多得沒有人能數得過來,這令我相信「被提」(主的日子)是在那些「可憎之事」出現之後,也即是第六印開啟的時候發生,我錯了嗎? 答︰ 我未能從你所引述的經文中,得出你的結論。首先,事件(被提)並不是日子(主的日子),「被提」的來臨並不可預計(太二十四44、可十三32~37、路十二40),「如同賊一樣」(啟三3、十六15),「被提」為「主的日子」揭開序幕,聖經亦以「好像夜間的賊一樣」來形容「主的日子」(帖前五2)。然而,「被提」(彼後三10)並非和舊天地之毀滅及新天地之創造同時發生。若這裡所指的「一天」真是指24小時,這根本不夠時間讓這一切事情發生(包括被提、千禧年統治、舊天地的過去、新天地的創造等)。 《使徒行傳》二20~21所指的,乃為「主的日子」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段,在此之前(而不是在此期間),「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二20)。在「主的日子」出現之先,必有「離道反教的事」(帖後二1~3);而《彼得後書》三10則指出,舊的天地將於「主的日子」期間被銷毀。這些經文完全沒有將「被提」和「主的日子」視為同一事件。 《馬太福音》二十四15~22所指的不是基督徒,而是猶太人,尤其是「在猶太的」(太二十四16)。根據《帖撒羅尼迦後書》二3,背道之事必先發生〔也即是敵基督於主的日子顯露之先〕,這節經文清楚指出,在主的日子之前,也即是敵基督於當天顯露之前,將出現背道之事。「被提」必然會發生,那時「這不法的人〔敵基督〕必顯露出來,……這不法的人來,是照撒但的運動……」(帖後二8~9)。接著幾節經文形容那些被敵基督迷惑的人︰「因他們不領受愛真理的心,使他們得救。故此,神就給他們一個生發錯誤的心,……都被定罪。」(二10~12)這些經文一點也沒有暗示真正的基督徒還會存活於地上,他們早已被提;保羅所指的,乃是一群被遺留於世上的不信者。 《馬太福音》二十四29(包括27至31節)所描述的,不是信徒被提於空中與主相遇,卻是指主的再來,那時祂會腳踏橄欖山上,天使則召喚各處的「選民」歸回耶路撒冷(這些選民,就是那些經歷過大災難,並於基督旋歸登上其先祖大衞的王位時,仍然保住自己性命的三份之一猶太人,請參看《以西結書》三十九28及《撒迦利亞書》十三9)。這些事將於大災難之後發生,與「被提」無關。當基督腳踏橄欖山上時,祂會從天上帶同「一切聖者」(亞十四5)到來,由此可見,這些聖者必然早已「被提」至天上。這是千真萬確的,因為基督的審判台必先出現,然後那新婦方能「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參與這天上的婚禮(啟十九7~8)。這兩件天上的事必先發生,然後才是「主再來」的時候(十九11~21)。 《啟示錄》七9所指的,就是六9~11所形容的壇下亡魂。他們沒有被提於天,卻於敵基督統治之下被殺,他們問他們的冤何時能伸。後來有話對他們說,他們的冤尚未能伸,直至其他殉道者被殺之時,那時他們將一同在主再來之時復活(六11、二十4~5)。 問︰ 我從2007年6月號的「你問我答」環節中,讀過你關乎「替代神學」(replacement theology)和以色列的文章。我們的主救主耶穌基督及其門徒,均遵守猶太節期(「我很願意在受害以先和你們吃這逾越節的筵席」──路二十二15);保羅吩咐要「守這節」(林前五7~8);他趕往耶路撒冷守猶太節期(徒二十16);他向歌羅西教會的肢體說,猶太節期為彌賽亞的影兒,可見此乃守節的一個重要原因(西二16~17);猶太節期為「永遠的定例」(利二十三14);在最後晚餐時,基督說到了某一天,祂要在父的國裡與祂的跟隨者同飲那新的逾越節杯(太二十六29、可十四25);既然神和耶穌在此等節期之事宜上,均沒有將信耶穌的猶太人與外邦人區分出來,那麼,請你解釋你這話的意思︰「遵守節期的外邦人都是騙子」。 你 說猶太節期乃「專為猶太人而設……」,但我卻不見聖經有如此記載或暗示。你的意思,是不是耶穌在最後晚餐時說要在父的國裡和祂的跟隨著喝新的杯這句話,乃 是只針對猶太基徒徒而說……?我仍未見聖經有地方禁止人遵守猶太節期。你的意思,是不是猶太基督徒可以守猶太節期,但外邦基督徒就不可以?請加以解釋。 答︰ 你將自己的意思,讀進《馬太福音》二十六29和《馬可福音》十四25了。耶穌並不是說「逾越節杯」,而是「葡萄汁」,《路加福音》二十二18也是如此。你的誤解,大部份是因為你不明白最後晚餐並不是猶太人的逾越節,而是基督為教會而設立的新儀式,為的是記念祂。這儀式所記念的,不是脫離埃及的經歷,而是「神的羔羊」(約一29,也是《哥林多前書》五7所指「我們逾越節的羔羊」)於十字架上所帶來的釋放;《出埃及記》十二6預言這羔羊時這樣說︰「在黃昏的時候,以色列全會眾把羊羔宰了」。這正是祂稱之為「這逾越節的筵席」(路二十二15)的原因──為的是將舊約的情況與新約的實體區分出來。 保羅說要「守這節」,他所指的不是猶太人的逾越節,而是「這逾越節的筵席」,也即是「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以記念基督,正如祂在最後晚餐(不是猶太人的逾越節)所設立的一般。這是個很嚴重的誤解,我們在過去的月刊中已多次解釋過這一點,如今再解釋多一遍。 《約翰福音》十三1指出,最後晚餐乃是在「逾越節以前」,倘若當時真的是逾越節,就不會有人認為猶大要出外買東西(十三29),因為所有店舖都會在「高級安息日」(high Sabbath)當天關門(「高級安息日」是以逾越節晚餐來為七天的節期揭開序幕)。再者,最後晚餐也絕不是猶太人的逾越節,因為拉比沒有於翌日早上享用逾越節的食物(約十八28),而且過了早晨以後,那天仍然是「預備逾越節的日子」(十九14)。 最後晚餐並沒有逾越節羔羊,因為那些羔羊要到翌日下午才被殺,也就是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時候,以應驗經上的話。基督說「為的是記念我」(路二十二19、林前十一25), 並不是命令基督徒要帶著新的意義來恪守猶太人的逾越節。將《出埃及記》多讀一遍,就發現逾越節不會既對猶太人而言保持著其精髓,而又對基督徒(包括猶太人 和外邦人)而言具有甚麼新的意義。聖經從來沒有說過逾越節所飲的酒乃代表血(無論是逾越節羔羊或是基督的血)。基督開創了一件全新的事,這跟以色列人脫離 埃及為奴之苦毫無關係(雖然兩事在表徵上有所關連)。 福音跟格守猶太節期毫無關連。雖然這些節期在象徵意義上與福音甚有關連,但它們只是摩西律法的一部份,基督徒是毋須遵守的(徒十五24~29)。它們可讓人從中窺見基督和福音的輪廓,但它們的主要和永恆意義,乃關乎以色列、應許之地以及那將要降臨的彌賽亞國度,而不是教會。正如保羅所言,外邦信徒沒有理由要「歸回那懦弱無用的小學」(加四9)。 逾 越節永遠是專為猶太人而設的節期,以記念神昔日如何以奇蹟的方法,拯救他們的列祖離開埃及。那些現今遵守逾越節的人士(他們只有猶太人,並不包括阿拉伯人 和「巴勒斯坦人」),向全世界證明他們就是其列祖的子孫──神昔日曾率領這些列祖離開埃及和進入那應許之地。那地是屬於猶太人的,卻不屬那些訛稱為原「巴 勒斯坦人」子孫的人士(這些人控告猶太人侵佔了他們的地土)。倘若外邦人守猶太的逾越節(這節期根本不屬於他們),這不但破壞了這方面的證據,亦更改了其 意義。 問︰ 你在2007年7月號的「你問我答」部份中指出︰「經過那針對惡人的最後審判之後(啟二十10~15), 《啟示錄》二十一章將『新天新地』揭示出來。……凡於基督第二次來臨時看見祂、然後才相信祂的猶太人和外邦人,他們並不屬於教會,卻要永遠住在地上──到 了千禧年的時候,他們將要憑藉自己的身體居於地上,到了新天新地的時候便會以新的身體居於其中,他們可以進入新耶路撒冷,卻並非其中的居民(啟二十一24)。凡於基督第二次來臨之時得蒙拯救的猶太人,將要永遠住在神向以色列人應許的那片土地上(創十七8,代上十六14~18、結三十二21~28、三十九27~29、亞十二10)。」 你 在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中,是不是說過新天新地期間的信徒(他們不屬教會)將會生養眾多,遍滿全地,以遵行基督那「恢復大地」的吩咐?當全地住滿了人時,這個 過程就會終止,否則地上的人口便要移居別的星球了。我從聖經中卻看不見這事。再者,雖然信徒不屬教會的一部份,為何他們未能完完全全的來到神的寶座前,而 這個「完完全全」又是甚麼意思呢?我相信他們可毫無限制地親近神,三位一體神的寶座亦將座落於人間,而不再是現今的天堂中。 答︰ 我從來沒有說過人可在新天新地生養兒女,信徒擁有如同天使般的新身體,「也不娶也不嫁」(太二十二30、可十二25、路二十35)。人也不會移居其他星球,即使葛培理希望在千禧年間將福音帶到其他星球。 《啟示錄》二十一24~27將 新耶路撒冷的永恆狀態告訴我們︰「列國要在城的光裡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將自己的榮耀歸與那城……」。很明顯這些人都是以訪客的身份進出新耶路撒冷,而不是 其中的居民。神的榮耀彰顯於其中,但唯一一次提及「神和羔羊的寶座」的地方,卻指出該寶座是位於天上,而新耶路撒冷正是從天上降臨至大地(啟二十一2、5、10;二十二1、3)。Read more
question and answer

Pages

Subscribe to RSS - Chinese - Traditional